MBA教育:国内商学院开始为行业“定制”人才

2014/10/13 10:55:14      点击:
从模仿西方教学方式和理念,到逐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MBA教育,国内商学院一路在摸索和创新中前行。透过市场发出的“信号”,各商学院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,行业深度和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关键词。
MBA固然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,但也需要应对由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。“新”产业往往具有与传统行业不同的特征,也对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。MBA项目未来会更加注重行业深度,鼓励学生进行跨行业交流,逐步实现行业的“定制”培养模式。

热门领域 金融MBA

经济的发展,需要健康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,金融人才的重要性日渐突显,各商学院近年来纷纷开设金融MBA课程。

“世界上创新最发达的地方,都是金融市场健全的国家或地区。” 2007年,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曹辉宁参与创办在职金融MBA项目(FMBA),2009年长江商学院正式开始在北京招收第一批学生。

五年过去了,中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很大变化,而长江商学院在职金融MBA项目始终以“产融结合”作为人才培养特色。

长江商学院在职金融MBA项目主任朱慧轶表示:“产融结合首先体现学员配比方面,即来自金融和产业背景的学员各一半,使其能够相互学习;其次,管理类与金融类课程知识将通过案例等形式进行融合,一些教授的课程中会出现跨界(跨行业,产融结合)的现象与内容。比如运营管理学教授郑渝生在讲授供应链管理时,融入供应链金融的内容,引发学生思考。”
 
产融结合还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,增加与世界前沿金融市场的交流方式。朱慧轶介绍,商学院为学员提供更为丰富的海外游学课程的同时,每年都会推出新的课程。比如2014年新开的“互联网金融”和“财富管理”课程,2015年又将增加“创业与创新”和“消费者心理学”课程等。
 
“在我们FMBA五周年论坛上有位校友在演讲中提到,在未来10年或者更长时间里,非常稀缺的就是金融资源的整合者,具体体现在‘三个金融+一个能力’方面的要求,即开发性金融、机构化金融、互联网金融和跨界整合能力。这既是对未来金融管理人才的要求,也是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。” 朱慧轶说。

新兴领域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

当前,中国的公益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,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向公益领域投放,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家或成功人士投身公益。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,公益机构的公信力不高,行业所需的专业管理人才缺乏。

对于目前公益机构(组织)面临的发展困境,北京大学公益管理硕士项目主任江敏指出:“热心公益的人很多,但是既具备有行业背景又具备管理技能的人才确实很缺乏。”

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公益管理人才?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斌表示,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很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的人才,需要具备很强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。“想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,需要将管理知识和行业特点相结合,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相结合,个人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相结合。”

考虑到行业特点和行业从业人员的特点,北京银泰公益基金会会提供多层次的奖学金体系,保证有这些想法、潜力和能力的优秀学生都能够进入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学习。当然,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也会从招生“入口”进行严格把关。江敏指出:“这个项目是一个多元化的项目,学生可能有多元化的学习(专业)背景。他们不一定都有丰富的公益行业工作经验,不过我们会考察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在这一领域工作。”

事实上,具有多元专业背景知识和丰富实操经验的学生,通过学习公益管理课程,职业转型后进入公益领域工作,将对这一领域有非常大的提升。江敏表示:“从国外一些发展运营较好的社会公益组织来看,人才的发展就决定了这一行业的发展。”

在人才培养“出口”方面,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会设置为期一年的社会公益实践的必修模块,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。同时,职业发展中心会帮助学生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,以便学生在公益管理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。

“社会上的质疑和关注,对该领域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,也更加突显了这一项目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”江敏说。

考虑到目前MBA教育的大背景,我们特意开发了MBA教育综合信息平台,鼎控mba教育综合信息平台包括MBA考生服务系统、MBA教学管理系统、MBA企业导师系统等多个相互关联的系统,涵盖MBA教育的整个流程。从流程的每个细节渗透着“理念塑造、行动导向、国际视野、自主构建”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。更多详细信息,请访问:http://mba.dingkong.net